“冬至大如年”,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。
置身“中國大廚房”鄭州,鴻盛數碼一年一度的、壯觀的“冬至包餃子”活動又開始了!
12月22日一大早, 鴻盛餐廳熱鬧開了——餐廳師傅調餡、和面, 各路人馬搟皮的搟皮、包餃子的包餃子,還有專人負責運輸——補給皮兒、餡兒,騰挪包好的餃子。
巧手的姑娘,快手的媳婦,深藏不露的青年才俊,“油膩”的中年男人——餃子大會,無意中大顯身手;
生產骨干,財務會計,研發(fā)技術,業(yè)務精英——難得一聚,談笑間餃子已包好。
搟皮聲、吆喝聲、歡笑聲、喝彩聲,把行政部精心準備的背景音樂都淹沒了。
和去年一樣,不到10:30,100多人的餃子包好了,意猶未盡.....
調餡搟皮進行中......
餃子花樣大比拼......已成形!
餃子開始下鍋,敬請期待!
煮餃子,大家莫急,猜個謎語,贏個零食先吃著。
開飯嘍~好吃不過餃子,熱鬧不過集體!
得勁!
冬至包餃子----每年農歷冬至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(jié)日飯。諺語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。”這種習俗,是因紀念“醫(yī)圣”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。
人們吃了“嬌耳”,喝了“祛寒湯”,渾身暖和,兩耳發(fā)熱,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學著“嬌耳”的樣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餃子”或“扁食”。冬至吃餃子,是不忘“醫(yī)圣”張仲景“祛寒嬌耳湯”之恩。至今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。